您的位置: 蔬菜大棚 > 蔬菜大棚新闻 > 残疾人杨迪民:蔬菜大棚里显身手
残疾人杨迪民:蔬菜大棚里显身手
1958年出生的杨迪民,住湘潭县青山桥镇青山村。虽然他身患肢体残疾,却有着过人的胆识和勤奋的创业精神。为生计,当过裁缝,替人操办过红白喜事。如今,年过半百的他,耗尽所有积蓄,从事着大棚蔬菜的种植。
2月14日,当我们找到杨迪民时,他正在青山桥镇农技站,与张站长探讨反季节大棚菜的种植技术问题。“由于技术不过关,我们的大棚里现在种的基本是当季菜。”杨迪民说。
瞄准商机种植蔬菜
走进杨迪民与人合伙的十几个蔬菜大棚,的确是“别有洞天”:无缝钢管、喷灌设施、小型挖土机等一应俱全。“建这10亩蔬菜大棚共耗资28万元,我们的蔬菜从不打农药,供不应求。”
目前,蔬菜大棚中只见白菜苔、红菜苔、大葱等郁郁葱葱的时令蔬菜,找不到茄子、黄瓜等反季节蔬菜的影子。杨迪民说,去年11月,他们在两亩大棚中实验性地种植了黄瓜、茄子、辣椒等反季节菜,由于种植技术欠缺,茄子和辣椒都“夭折”了,黄瓜还小有产量。为了掌握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技术,他们除了在网上学习技术外,还经常去外地取经
杨迪民介绍,青山村是青山桥镇距离镇中心最近的村,这里人口集中,蔬菜需求量大。由于之前没人发展大棚蔬菜,村民们日常所需的蔬菜基本上是从外地运进,这让当时并无固定职业的他看到了商机。
2010年某天,杨迪民在与村民卿斌和赵涵林闲聊时说到想种大棚蔬菜,三人不谋而合。说干就干,杨迪民把七拼八凑的六万元全部投入到了发展大棚蔬菜中。“他是个很勤奋、很有想法的人,跟他干事,我们有信心。”卿斌说,尽管杨迪民投入的资金最少,但他们都愿意跟他一起创业。
2011年,大棚出产的蔬菜纯利润达两万元,还有种植西瓜收获的六万元,这让杨迪民与合作伙伴们信心倍增。
身残志坚告别低保
别看杨迪民现在有栋2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、有蔬菜大棚,还承包了5亩鱼塘,以前他可是一位低保户。
1958年出生的杨迪民,在3岁那年患了小儿麻痹症,由于当时无钱医治,落下了终身残疾,一只脚严重萎缩变形,行走不便。
14岁时,他随母亲学了裁缝手艺,在人民公社综合厂里谋生计。“我18岁开始带徒弟,一共教出了50几个徒弟。”谈起自己当年的实力,杨迪民“春风得意”。凭借自己的勤劳,他在镇上开起了缝纫店,当了16年的老板。后来,受市场经济的影响,人们逐渐改变了自己买布做衣穿的习惯。1992年,他不得不放弃了这门手艺。
为了谋生,杨迪民可没闲着,养鱼、当厨子、替人办红白喜事……。他说,老婆也是残疾人,无法劳动,做丈夫的自然要担起养家的责任,但终究力不从心。2008年至2010年,他们一家享受了低保待遇。“现在我靠种菜和养鱼能养家了,当然不能再吃低保了,要把这些资源让给别人。”杨迪民坦然表示。
推荐蔬菜大棚:
蔬菜大棚厂家

天津绿洲蔬菜大棚厂
联系方式:
电 话:022-68673519
传 真:022-68673518
手 机:18222909110
Q Q:867079303
蔬菜大棚新闻
- 蔬菜生产关键期 直通式服务进大棚
- 河南项城刘政楼村种植大棚蘑菇撑起“致富伞”
- 山西怀仁大棚油桃无休眠挂果技术试验成功
- 大棚通向致富路 木耳变身“黑金子”
- 农业设备“高科技” 大棚冬天变春天
- 墨盘乡大棚生产创新“两制”
- 建塘产业温室育苗大棚即将建成
- 陆军青藏兵站某汽车团蔬菜大棚喜获丰收
- 大棚蔬菜种植助力脱贫
- 乌什县温室大棚采用粘虫板提升蔬菜品质
常见热词
- 蔬菜大棚建设造价
- 大棚蔬菜灌溉技术
- 蔬菜大棚温控
- 蔬菜大棚育苗技术
- 蔬菜大棚材料价格
- 蔬菜大棚建筑材料
- 塑料蔬菜大棚
- 蔬菜大棚防虫网
- 冬季蔬菜大棚
- 无土栽培蔬菜大棚
- 现代化蔬菜大棚
- 蔬菜大棚温控器
- 东北蔬菜大棚
- 蔬菜大棚取暖
- 蔬菜大棚设计
- 蔬菜大棚基地
- 蔬菜大棚维修合同
- 蔬菜大棚承包合同
- 蔬菜大棚管理制度
- 绿色蔬菜大棚